天天新资讯: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施行1周年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
发布日期: 2022-10-31 17:56:38 来源: 友财网

自2021年11月1日起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实施已一年。如何在释放数据潜在价值的同时保护个人信息,已成为时代之问,时代之盼。值此之际,南方都市报从个人、平台、司法等角度出发,推出“个人信息保护法一周年答卷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施行1周年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?


(资料图片)

个人信息保护作为社会最为关注的利益问题之一,个人信息安全话题多次登上热搜,其中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出台、施行都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。

早在去年8月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表决通过时,便登上热搜榜单。去年11月1日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正式开始施行当天,“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”“买卖个人信息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”“大数据杀熟涉嫌违法”“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信息拒绝服务”等多条相关词条更是占据了热搜榜单高位,引发热议,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。

同时可以看到,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越来越高,“如何保障手机信息安全”“发照片原图会暴露哪些隐私信息”“手机恢复出厂设置能否保障信息安全”“面试一定要保护好个人隐私”等多次登上热搜,热搜词条下网友们也在互帮互助,分享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经验。

同时,相关部门对侵害个人信息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打击,持续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相关新闻热度不减。

“工信部通报38款违规APP”“工信部下架106款APP”等热搜词条背后,是工信部持续推进的APP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。2021年全年,工信部组织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,通报违规1549款,下架514款,有力整治违法违规行为。

而网友对此也十分关注。去年11月,豆瓣等APP便因存在“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”的情况被工信部要求限期整改;去年12月,国家网信办负责人约谈豆瓣网主要负责人、总编辑,“国家网信办约谈处罚豆瓣网”话题受热议。

同时,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深入实施,相关法规在这1年里不断完善。“不得利用大数据杀熟”“人脸指纹等不得作为唯一身份认证”“掌握超百万用户信息赴国外上市须审查”“快递运单不得完整显示自然人身份信息”等热搜词条下,不少网友点赞叫好。

需要警惕的是,时至今日,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仍存,个人信息保护不可掉以轻心。

比如,“测了下颜值个人信息全泄露”热搜词条背后,便涉及上海司法机关办理的一起利用软件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。涉案软件声称可对脸部照片进行“颜值打分”,实际上却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手机相册信息。被告人通过该先后窃取了1700多张用户照片,并将黑客软件发布在暗网论坛上进行售卖,810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。

而每当有个人信息安全相关事件发生,也总能牵动公众神经。

比如,不少公众人物曾遇到个人信息泄露、隐私受侵害的问题,均受到网友关注、登上热搜,包括王冰冰遭到人肉曝光隐私、科比坠机遗体照遭到泄露、BLACKPINK成员照片遭黑客泄露等。其中,艺人的行程等信息更是容易被泄露滥用,“粉丝仅需5元就可查询艺人航班信息”“杭州4人售卖明星航班信息被抓”等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。

警惕个人信息泄露后被用以诈骗

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首先要了解可能的信息泄露途径。从部分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来看,大数据时代,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多种多样。

比如,在注册使用APP、浏览网站等时,有可能被网络服务商违规采集个人敏感信息;又或是被非法倒卖信息,如快递面单、航班信息、个人简历等。另一方面,个人也有可能在朋友圈发照片原图、扫码领取礼物、参加网络问卷调查等时,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信息泄露出去,被有心人士利用。

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不容小觑,可能会带来垃圾短信、骚扰电话、营销轰炸等烦恼,也可能带来社交账号被盗用、个人身份被冒用、资产被盗刷、网络暴力等问题。

关键词: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 信息安全

推荐内容